2012年2月19日 星期日

攝影的開端 -- 基本設定


高階消費及數位相機硬體較簡單就不介紹,主要介紹DSLR,可應用在各種相機上

首先我們先了解硬體(我是CANON用戶~所以大都用C家的來解釋)

一、機身
Picture
機身是整台相機的靈魂,當然有等級之分,以同一時期出現的機種價格越高等級越高(廢話)

基本上機身就掌握了80%的設定,主要有三大光線控制(光圈、快門、ISO)、各種韌體參數設定、閃燈控制、對焦系統、或有些具備防手震的系統等。
Picture
如果你看過說明書了,應該知道有幾種拍攝模式,傻瓜相機模式(AUTO)程式自動(P)光圈先決(AV or A)快門先決(TV or S)全手動(M)以及各家不同的創意模式

AUTO顧名思義,就是全部交給相機處理~如果你想玩攝影~千萬不要用這個模式

P模式~在一般數位相機都會有,擁有控制部分設定的能力,最主要可以控制曝光補償(EV)、ISO、以及光圈快門配合,還有多種創意模式。

AV/A模式,設定光圈及曝光補償(EV),由相機調整你的快門

TV/S模式,設定快門及曝光補償,由相機調整你的光圈

(AV及TV兩種模式算是半自動,利用曝光補償調整可以間接調整快門或光圈)

M模式,全手動設定,所有參數都交給你,相機顯示的曝光補償值是給你當作測光參考

(很多人問說為什麼M模式不可以調EV,EV值一直在-2或那裡閃動,拍出來超亮或超暗。因為M模式下EV顯示的是曝光預測值,簡單的說就是相機幫你測光,所以EV直是拿來看不是拿來設定的)

二、鏡頭

鏡頭種類玲瑯滿目,原廠副廠競爭激烈

最主要副廠鏡頭有SIGMA、TOKINA、TAMRON、高價的蔡司、萊卡等

如果荷包滿滿,建議使用原廠鏡頭,不是副廠鏡頭差,因為原廠還支援軟體修正,可以修正暗角跟變形。

焦距(mm)是甚麼? 我們由下圖來解釋
Picture
一般說的"焦段或焦距"指的是焦點的距離,由下面兩張圖可以看到,焦段越短視角越廣,也就是廣角鏡而焦段越長的,就是望遠鏡,因為較小的視角,可以將遠處的被攝物放大至感光元件上。

((很多人亂用名詞拉遠拉近??到底拉遠是感覺東西遠還是看比較遠??這中文表達不太好,所以用"視角"來解釋就不會有誤))

焦段轉換倍率又是甚麼??

因為"習慣上"鏡頭廠標示的"mm"數通常是以135片幅為基準,簡單的說就是135底片看的遠近,那為什麼要轉換,就是因為主流的數位相機感光元件比135底片小,所以相對視角就小"感覺"看起來就比較遠,所以要乘上轉換倍率,來跟135片幅做比較。((這是數學不是光物理...))

用簡單的圖來表示
Picture
左邊白色代表135片幅感光元件,藍色為主流單眼APS規格感光元件,我們可以看到最邊緣的光線已經超出藍色APS的範圍,所以相對來說APS的視角比較窄,看起來感覺就比較遠,也就是焦段要乘以一個倍數的原因。

一般全片幅(135片幅)焦段轉換倍率 = 1.0x

APS = 1.5x

APSC = 1.6x

APSH =  1.3x

4/3系統 = 2x

高階數位相機 = 4.5x

低階數位相機 = 6x

防手震系統  機身/鏡頭
Picture
前三張是從"光學景觀窗"看到的結果


第一章圖是還沒有開啟防手震


第二排兩張圖分別是鏡頭跟機身防手震


第三張是拍攝結果

鏡頭防手震的優勢在於光學景觀窗看出去就是防震的狀態,相對的對焦系統的感受也是如此,所以利用獨立相位式對焦系統的機種配合鏡頭防手震可以大大增加準焦率。

而機身防手震由光學景觀窗看出去還是晃動的狀態,所以像是SONY等大廠就使用電子景觀窗來彌補。

往後只要把相位式對焦嵌入感光元件中,以及顯示技術提升後機身防手震將抵過鏡頭防手震的優勢。

防手震必須注意幾件事

1.如果有就開著,他不會很耗電,多砸這麼多錢就用吧,不要仗著自己在"安全快門"就不使用,你永遠也不能保證你的安全快門有多安全!

2.防手震是針對"手"的振動頻率來防震,所以上腳架之後會造成防震系統誤判,反而造成模糊。

3.不是開啟防震就不會晃動,防手震有一定的範圍,目前最高到五級,但是手有防震物體會動也沒有用,所以要注意拍攝主題。

以上可以給大家作為選購的參考

接下來我們來討論"設定"

以下所說的必須要靈活運用

曝光三要件:

1.光圈
大部分書上都會說,光圈就像瞳孔一樣,放大進光量就多,縮小就減少。

所以光圈是控制曝光的"強度"

那甚麼時候該大,甚麼時候該小? 最後再來總和討論

2.快門
快門決定曝光的"量"

快門越慢、時間越長,光的量就越大,拍起來也就越亮,相對的高速快門拍起來就比較暗

這代表甚麼,光線是連續不斷的反射進入相機,所以長時間的曝光會吸收物體移動時拖出的光線,例如拍攝"車軌"、"星軌"。

如果使用高速快門,那就是凝結物體一瞬間的畫面,像是拍水滴。

3.ISO感光度

ISO在底片的世界一輪只能換一次,在數位時代實在是太方便了,隨時可以搭配不同的ISO值。

ISO值控制光的"吸收能力",開越高吸收越強,也就越亮。

通常ISO值是光圈快門無法配合時才會動到的參數。

4.景深三要素,在這裡一起做討論

景深就是"影像清晰範圍的深度"

三要素分別為:光圈、焦段、被攝物距離

景深淺也就是背景越模糊的感覺

光圈大、焦段長、離被攝物距離近,景深就淺;反之亦然。

個別的設定清楚之後,就要來模擬環境。

1.大太陽底下拍攝清晰的50人團體照

光圈用F10,快門1/250,ISO400 ((預估值

為什麼這樣設定,團體照需要所有人清晰,所以必須用小光圈讓景深深一點,快門要快,防止有人晃動,依照現場光線調整ISO來達到適當亮度。

2.黃昏拍攝人像
Picture
光圈F8,快門1/250秒,ISO100,閃燈後簾同步((預估值

先不談閃燈,光圈大小我不想讓背景太過模糊F8剛好理想,快門速度要讓背景可以有足夠的曝光,依照光圈快門調整適當的ISO,再用閃燈把人補到剛好的亮度。

3.夜店拍活動
Picture
光圈F2.8,快門1/80,ISO4000

因為夜店要保留現場氣氛,所以不可以打閃燈,所以需要很大的進光量,讓光圈開到最大,又要讓人不能太模糊,所以快門不能太慢,再搭配ISO值符合正確曝光。

自己可以多想一些假想情境來做練習,這樣在拍攝的時候就不會手忙腳亂,不知道要如何設定。

-----下一篇,如何善用鏡頭,鏡頭品質大破解
Picture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到官方網站按個讚吧!
(繼續閱讀...)

初始攝影技巧--善用器材


這篇我們來探討"使用"鏡頭 ((因為本身是CANON用戶所以大都以CANON來做介紹
Picture
首先我們先對鏡頭有更深的了解

鏡頭最主要分成兩大類:變焦、定焦

顧名思義~

變焦鏡就是可以ZOOM IN/OUT

定焦鏡則是固定一個視角範圍

例如下圖為CANON EF 16-35mm F2.8 L USM 變焦鏡頭
Picture
Picture
PS. 非球面鏡片就是鏡片磨成特殊弧面狀 這種技術可以克服邊緣畫質的衰減及模糊

低色散鏡片是一種跟一般玻璃材質色散方向相反的鏡片,可以將玻璃的色散調整回來

最早由CANON發現使用天然螢石鏡片可以降低色散,但是成本太高,直到中期開發出人造螢石,才大量用在CANON L鏡上,而到後期開發出更低成本的UD鏡,CANON官方資料提到兩片UD鏡等同一片螢石的修正,一片超級UD(SUD)等同一片螢石的修正。

下例為CANON EF 200mm F2.0 L IS USM 定焦鏡頭
Picture
Picture
PS. FL(螢石)及SUD上述已經說明

當然,定焦及變焦各有不同類型的鏡頭,廣角、標準、望遠、以及特殊效果鏡等

廣角鏡頭大多數定義為50mm以下的範圍,標準鏡頭為50mm(最接近人眼視角),望遠大都以100mm以上來定義,有的時候還會出現"中長焦"大概就是50~100mm的範圍,還有超廣角24mm以下的範圍,不過這定義沒這麼嚴謹,開心就好

當然還有所謂"特殊功能"鏡頭

CANON算是有很完善技術的鏡頭廠,該有的都有。

魚眼鏡頭 CANON EF 15mm F2.8 Fisheyes
Picture
魚眼鏡頭大家應該很熟悉,就是會拍出畫面扭曲嚴重,但是具備趣味性的鏡頭 ,簡單的說就是沒有控制變形的超廣角鏡頭。

移軸鏡頭 CANON TS-E 17mm F4 L
Picture
Picture
PS.紅色那一段是CANON最近新放入的技術,奈米鍍膜 (( NIKON好像用很久了

這是一種特殊的廣角鏡頭,主要可以藉由光軸移動修正超廣角造成的空間變形,在鏡頭上有三個軸可以移動,旋轉、擺動、平移,建築攝影基本上都會使用到。

微距鏡頭 CANON EF 100mm F2.8 L IS USM
Picture
曾有人發問過,為什麼我的單眼不能拍微距,比DC還要差!

這個問題,我也很無奈,因為就是要砸錢啊!!!!

微距鏡在DSLR上定義一定要可以拍出"1:1"以上的放大倍率才算微距鏡

放大倍率1:1的意思簡單的來說就是物體的實際大小,相對於感光元件映照出來畫面的大小比例,拍攝出來的照片,這樣說有點難懂看下圖:

被攝物1CM映在感光元件上也是1CM,此比例為1:1放大倍率
Picture
有些鏡頭上面附有"MACRO"字樣(原廠赴廠都有),那是最近對焦距離比較近的鏡頭,可以有滿大的放大倍率,可當作"類微距"鏡頭。

再來是CANON很特殊的一種鏡頭~DO鏡

CANON EF 400mm F4 DO IS USM
Picture
利用特殊的衍射鏡片(DO鏡),可以大幅縮小望遠鏡的體積及重量,並可降低色散,但是製作困難成本高,在CANON掛上綠圈圈。

PS.DO鏡就是兩片有同心圓條紋的鏡片合再一起的組合鏡片

有沒有發現我少講了甚麼~!

現在最主流的"數位鏡"

上面所提的例子都是"底片鏡",簡單的說就是依照底片135片幅去設計的鏡頭~在CANON稱作EF鏡

數位鏡就是對於現今主流數位DSLR機種設計的鏡頭,因為APSC片幅較小會浪費掉EF鏡"多出來"的畫面,所以重新設定為CANON EFS鏡 (其他家的代號不同)

PS. 135片幅使用的鏡頭,幾乎可以使用在主流數位APS機種上

看下兩張圖~上圖為EF135片幅鏡頭,下圖為EFS數位鏡頭

CANON EF 16-35mm F2.8 L USM
Picture
Picture
CANON EF-S 17-55mm F2.8 IS USM
Picture
Picture
眼利的人應該會發現,EFS數位鏡的"屁股"比較長,鏡尾比較後面,這就是設計的差異,所以EFS鏡頭不能裝在135片幅機種不然會出現"打反光板"或"打屁股"的災情出現

PS.副廠的數位鏡(像是SIGMA DC系列)因為屁股沒有突出來,所以也可以裝在135片幅機種,但是會有"成像圈"的現象,只要避開有成像圈的焦段就好了。

會打屁股的鏡頭可以把屁股削掉,然後鎖住有成像圈的焦段就可以裝上135片幅機種。(我的EFS 18-55mm F3.5-5.6 IS 改成 20-55mm)

NIKON的話有一個特殊的差異,鏡頭有分馬達或非馬達鏡,如果馬達鏡裝到沒有馬達的機身,那鏡頭就不能驅動對焦,這點要注意!!!

((鏡頭的世界太複雜了,上述的鏡頭我幾乎都有玩過,但是照片還要找一下,所以改天在PO實拍圖))

器材這部分怎麼這麼多啊,鏡頭這部分還有"濾鏡"可以討論。((品牌就不談囉!

常用濾鏡:

1. UV保護鏡,過去有單做保護鏡的濾鏡,但是近年來抗UV鍍膜的技術進步,成本大幅降低,所以抗UV鏡就拿來當保護鏡使用,沒有裝設UV鏡拍攝下,畫面因為UV光害飽和度會稍微下降。

2.CPL/PL偏光鏡,技 術上來說是削掉某個相位的光線,不過這樣講,不懂光物理的人根本不知道是啥,簡單的說,他可以濾掉"某一部分"的光線,而你可以選定那"某一部分"的光達 到你想要的畫面,大部分人會說偏光鏡拍出來天空會比較藍,但是那是在"特定條件"下才可以,詳細的風景攝影技巧會提到。偏光鏡最主要的使用還是在"消除反 光",水面反光、玻璃反光等,你可以選定刪除反射的光線。

那偏光鏡要怎麼用?裝上鏡頭後,他前方可以轉,也就是選定你要刪掉的光線。

3.ND減光鏡,聽名字就知道,拿來減光用的,可以讓你的畫面更暗,可以在你需求的環境下拍攝。最常用在溪流攝影、晨昏黃昏、車流、白天大光圈拍攝人像等,簡單地說為了讓快門放慢拖曳畫面,或是在最大光圈下快門無法更快的亮度會使用到。

ND鏡分成很多級別,從減1級到減8級亮度以上都有(差一級快門時間多一倍),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選購,還有一種特殊的可調式ND鏡,他其實就是兩片偏光鏡裝在一起。

以上是常用的

特殊濾鏡:

1.星茫鏡~將光線亮點變成星茫的鏡頭

2.柔焦鏡~讓畫面變柔

3.IR濾鏡~只讓紅外光透過的鏡頭,有不同波長的選擇

4.微距鏡~簡單的說就是放大鏡

5.色彩濾鏡~有不同的顏色,可以應對不同環境下控制色溫的鏡片

....還有很多

PS.剛好提到色溫,就來講一下這個基本參數

色溫指的就是不同溫度下產生出來的光譜溫度較高顏色就偏藍,溫度較低顏色就偏紅(看看你的打火機,火光由上往下,由黃變藍,溫度由低而高),而數位相機為 了修正這些色溫造成的色偏,才出現所謂"白平衡"設定,就是為了將色溫調整至正常,所以環境高色溫就要用低色溫來平衡(就像熱水加冷水變成溫水),所以白平衡的高色溫偏紅,低色溫偏藍。(( 白平衡跟"感覺"比較接近,偏紅溫暖、偏藍較冷,所以大部分人對"色溫"這個詞才會誤用~ 白平衡的色溫跟實際色溫是相反的))

先能夠控制器材才有辦法靈活運用,現在器材講得差不多了,我們開始進入"使用"

廣角鏡怎麼用?

大部分人都說是拍風景,那是"台灣人"的刻板印象,其實國外大部分的人都不用超廣角拍攝風景,頂多用到24mm的廣角端,16mm已經太廣了,而且邊緣變形跟畫值下降較嚴重。

當然,要拍風景也是可以,運用到拍攝人像,那就可以運用畫面的張力,拍攝出很有魄力的照片,或是利用廣角變形,將美女的腿拉長,甚至用來拍大頭狗人像。

在台灣,用超廣角拍風景是很常見的事情,我也一樣。下圖用TOKINA 11-16mm的11端拍攝~換算135片幅為17mm,利用長時間曝光拖曳水紋,再以低角度拍攝出豆腐岩的氣勢
Picture
用超廣角拍人,下圖用TOKINA 11-16mm的11端拍攝,主要展現出整體畫面張力
Picture
利用超廣角的變形讓MD的腳更加修長,這也是常用的手法。
Picture
標準鏡要怎麼用?其實標準鏡是最好操縱的鏡頭,很多攝影大師及前輩都會提到,要學攝影就從50mm定焦鏡開始,一顆鏡頭就可以縱橫天下。

就因為標準鏡好操縱,所以拍攝的主題是最能自由發揮的!

在主流數位機種APS片幅下,30~35mm左右的鏡頭換算出來就是50mm的標準鏡,但廣一點的範圍可以用各大廠商的KIT鏡來表示,主流數位機18-55mm (換算28~90mm左右),全片幅135機種為24-70mm,標準鏡範圍很廣。

範圍廣、主題廣舉幾個例子給大家參考。

下圖使用SIGMA 30mm F1.4 DC HSM 數位鏡拍攝風景,換算大約是50mm焦段,其實風景廣不廣,跟廣角一點關係都沒有,而是跟你呈現的方式有關。
Picture
標準鏡SIGMA 30mm F1.4 DC HSM拍人,因為我使用的是大光圈定焦鏡,所以景深比較淺。
Picture
SIGMA 30mm F1.4 DC HSM 搭配閃燈拍攝
Picture
標準鏡如果拿來拍商品呢? 我手上這顆改造過的18-55 IS就是很好的利器

很多人嫌KIT鏡便宜沒好貨,不過我覺得表現得很出色啊! 不過他的對焦系統壞了,所以我只能拍些不會動的東西。
Picture
望遠鏡拍人壓縮景,營造強烈淺景深

這應該是大家常見的一段話,感覺好像望遠鏡沒有拍妹就不行一樣。((不過不敢靠近的話確實望遠鏡是很好用的! 不過被抓包的話自行負責))

我是一個會帶70-200mm望遠鏡去爬山的人之一,超廣角+望遠鏡就是我拍風景的工具,我用望遠鏡拍風景的作品非常多。拍人比較少 ((因為要離MD這麼遠,很難溝通而且,感覺很疏遠))

下圖兩張皆由CANON EF 70-200 F4 L IS USM拍攝
Picture
Picture
我講這幾個例子是想跟大家分享,不是廣角鏡就是風景鏡頭,不是望遠鏡就要拍人,鏡頭是可以隨心所欲地去運用,但是第一步就是了解它,當你了解、熟悉之後,就可以很快速地運用。

選擇適合自己的器材,當然這是需要經驗的累積(看你燒的錢有多少、借的鏡頭有多少),選擇自己最擅用的器材比你去買最貴的器材還要值得,看看自己拍的照片,甚麼樣的狀態下拍出來的照片會是最有感覺的,當下可能就是用道你擅長的工具。

鏡頭的品質?

貴的鏡頭有貴的原因設計、組裝、鏡片材質、鍍膜等,都是成本。

KIT等便宜的鏡頭((大概5000以下的都使用塑膠鏡片,抗耀光能力比較差))

在惡劣環境下要使用的器材相對就要有好的組裝、防塵防滴等能力。

新一代的鏡頭開始使用更好的無機奈米鍍膜,可以指紋、水滴殘留等特性。

當然,有閒錢的話就可以追求最高等級的設備,但是在預算有限的時候,選擇適合的設備才是最實在的

便宜的鏡頭不代表品質差,好的鏡頭不代表可以拍出好作品

如果你的攝影技巧 = 100

好的器材可以幫你作品分數 x1.2

普通的器材 x1.0

但是你對器材熟悉度的運用是 x2

所以只要能夠善用器材,再差的工具也可以有好的表現

-----下一篇應該會寫"畫面的感覺"
Picture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到官方粉絲團按個讚吧!
(繼續閱讀...)

攝影--重新開始


過去"使用"單眼不外乎是相關科系或是相館產業的人,一般因為"興趣"而進入單眼多半砸不下那筆重金。

大約5年前平價單眼的潮流開始崛起,由SONY A100打入單眼市場開始,而我就是搭上這波潮流最前端的人。

到現在買單眼就像是追" 哀鳳 "那般的熱潮,當然也出現很多不知道該如何踏入攝影這塊領域的人((在知識+很多

所以在這裡我有幾點"入門"經驗給大家分享

該怎麼學攝影?

其實打從一出生開始,你就已經在攝影了,工具是"眼睛",相片就是"記憶"

每個人看東西的角度、想法、感覺都不同,固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攝影風格。

如果你長時間看"攝影公式書",那你就會慢慢步入我的後塵...最後才會發現要"挖出"自己的風格

"攝影公式書"其實就是依照過往的經驗累積,怎麼樣的畫面會讓人感到舒服、怎麼樣的色彩會讓人感到溫暖等,類似心理學造就出的書籍。

所以照著自學的方式,扎實地走下去,也會產生出類似"公式書"的構圖或色彩方式,也證明這些公式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只是你對他的感覺強弱有多少。

開始--我們走入攝影

一、

你想怎麼走


最大的兩條路線,不是固定的,隨時可以修改:

1.玩家,純粹照著興趣,讓照片可以拍得更好為動力,好不好看決定於自己

2.職業攝影師,拍照是為了賺錢,拍出來的東西要能讓客戶滿意,就算自己不喜歡也要做

當然~這是兩個最極端的分配,當然也是有興趣搭配攝影師的角色 (而且實際上還不少人),但是有興趣但當不了攝影師的還是占大多數...

二、


選擇你的器材

現在市面數位攝影器材上不外乎:一般數位相機、高階數位相機、EVIL & M4/3 可交換鏡頭機種、DSLR

很多人會問:該怎麼選擇 ??

這時候就會有一群擁護者出來,XXX的鏡頭比較好、XXX的機身比較讚、XXX拍風景好看、XXX拍人像較優...

真的差很多嗎?? 我覺得那都是FU的問題。

那到底該怎麼選?

我認為~依照體力跟使用度來選最好

如果你帶著很大台的相機還可以很優游自在的出門,並維持很久的時間,那以上機種你都可以選擇。

如果沒辦法接受出門還要背著一公斤的以上的器材,那DSLR可以不用考慮了((我時常揹著5公斤以上的器材登山))

如果買了一台DSLR卻整天放在家裡發霉,那不如買小台一點的好。

消費機種是最小台的選擇,但如果你想要有"控制"影像的能力,那至少要買高階數位相機

要能夠拍攝夜景的機種,連高階消費機都可以淘汰了,從EVIL開始選吧


知道該怎麼選擇機型後,廠牌呢??

我的建議是,你朋友大都是哪一牌的,就買哪一牌,畢竟可以交流的人就多,可以問問題的人也就多,對自己的成長是有幫助的。

還是選不了~那簡單,去相機店,拿一台自己用的最順手的機子就對了。

(( 很多人說這樣選,到最後用不慣又要換機,很浪費錢 --- 我說~換機是遲早的事,燒錢是必定的事))

三、


開始

買來自己的器材後,第一步 ~~~ 看完說明書

能夠背起來最好

原因很簡單,如果連器材都控制不好,那怎麼樣拍出自己想要的影像,想看清楚東西至少要會動眼睛吧~!

等熟知器材控制之後,再來討論攝影三大要件

----------------------待續
Picture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到官方紛絲團按個讚吧!
(繼續閱讀...)

我使用過的攝影器材


數位相機:

SONY P100
SONY W290
三星 EX1
CANON PowerShot G10 (現役)(推薦)
CANON PowerShot G1X (預計購入)  (推薦)


單眼相機:
海鷗雙眼相機  (現役) 
CANON EOS 400D
CANON EOS 40D (半退休)
CANON EOS 50  (現役)
CANON EOS 5D MARK II  (現役)
 (推薦) 
CANON EOS 1DX (預計購入)

鏡頭:
CANON EFS 18-55mm
CANON EFS 18-55 IS  (現役) 
CANON EF 75-300 USM
CANON EFS 17-85 IS
CANON EF 17-40 F4 L  (推薦) 
CANON EF 16-35 F2.8 II L  (推薦) 
CANON EF 50 F1.8  (現役) 
CANON EF 70-200 F4 IS L  (現役)(推薦)
CANON EF 100 F2.8 MACRO
SIGMA 24-70 F2.8 EX  (推薦) 
SIGMA 30 F1.4 EX   (推薦)
TOKINA 11-16 F2.8  (推薦)
腳架:
Manfrotto 055 PROB   (推薦)
BENRO A158N6
GIOTTOS VGR82254 (現役)(推薦)
Manfrotto 804RC2
GIOTTOS MH1301-652C  (現役)(推薦)
GIOTTOS MH 5310-655S (現役) 

背包:
閃燈:
配件:
SanDisk Ultra 16G
SanDisk 8G
Nissin 快門線
CANON 快門線
(繼續閱讀...)